猫鼻气管炎病毒-1(FHV-1)急性病毒挑战模型的建立

研究猫鼻气管炎病毒-1(FHV-1)感染及其防控策略的急性病毒挑战模型是探索疫苗效果和病毒病理机制的重要工具。本文将从实验设计、样本选择、病毒制备与接种、临床评估及实验控制等技术角度,系统阐述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猫急性病毒挑战模型。

1. 实验设计与分组

本研究将实验对象分为三组:

  • 疫苗组1:同时接种鼻内(IN)和皮下注射(SC)疫苗。
  • 疫苗组2:仅接种SC疫苗。
  • 对照组:未接种疫苗。

各组应包含相同数量的实验动物,且在性别、年龄和体重等方面均衡匹配,减少实验偏差。


2. 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对象为健康、FHV-1阴性、8周龄的小猫。选择健康状态良好的幼猫尤为关键,因为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更能反映疫苗的保护效力。以下是具体筛选步骤:

  • 病毒检测:通过PCR检测口咽拭子样本,确保小猫未携带FHV-1、猫杯状病毒(FCV)及猫泛白细胞减少病毒(FPV)。
  • 血清学检测:通过ELISA检测小猫是否存在上述病毒的抗体,排除可能的自然暴露或母源抗体干扰。

3. 病毒制备与接种

病毒挑战是模型建立的核心环节。以下为具体操作:

  • 病毒制备
    • 按照实验要求,将病毒稀释至10^5.6 TCID50/mL的浓度。
    •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介质。
  • 接种方式
    • 每只小猫通过滴鼻(每侧鼻孔0.1mL)和口腔(0.3mL)滴入病毒,总剂量为10^5.3 TCID50。
    • 操作过程中应佩戴防护装备,避免人员或动物间的交叉污染。

4. 临床症状与生物样本采集

为全面评估FHV-1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疫苗效果,需制定详细的症状评分体系和采样计划。

(1) 临床症状评分: 建立统一的评分系统,根据以下指标量化感染程度:

  • 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 眼部分泌物和结膜充血的严重程度。
  • 鼻部分泌物的性质和量(如浆液性或黏脓性)。
  • 是否出现发热等系统性反应。

每日记录小猫的体温、行为和症状评分,观察时间至少持续21天。

(2) 生物样本采集:

  • 咽喉拭子:每周两次采集样本,通过PCR检测病毒的复制和排毒水平。
  • 血液样本:定期检测免疫反应情况,如抗体生成或炎症指标。

5. 环境控制与实验伦理

(1) 环境管理:

  • 将小猫分组饲养于隔离设施内,每组独立空间,避免病毒交叉传播。
  • 维持恒定的温湿度条件,确保动物的舒适性。

(2) 实验伦理:

  • 制定动物福利计划,包括必要的医疗干预。例如,出现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停止实验并提供支持治疗(如抗病毒药物)。
  • 所有实验步骤须经机构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6. 数据记录与分析

实验中需实时记录小猫的临床表现、体温变化及样本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可采用以下方法:

  • 症状评分: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组间症状评分的差异。
  • 病毒复制:利用定量PCR结果分析病毒脱落量,使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和时间点间差异。

参考资料:

Concurrent administration of an intranasal vaccine containing feline herpesvirus-1 (FHV-1) with a parenteral vaccine containing FHV-1 is superior to parenteral vaccination alone in an acute FHV-1 challenge model

以济生物专注于猫、犬疾病模型的开发与CRO服务。作为国内首批从事猫疾病模型构建的专业公司,我们致力于为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高效、精准的动物实验服务。

联系我们:

电话:(+86)–181 6833 0290

微信扫码联系创始人: